4类人心脏瓣膜易受伤 这些护心要点,必知!

2022-12-05

瓣膜一旦受到损害,就会引起严重的问题。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很高,为2.5%~3.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吴永健介绍。


四类人的瓣膜易受伤


先天瓣膜不全患者:


有些患者出生以后,因为发育的问题四个瓣膜不对称,导致其受力不均匀。有部分的瓣膜就承受的压力更大,毁损会更快。这样的人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就容易出现瓣膜的问题。


风湿患者:


风湿热是结缔组织病,而瓣膜就是一个结缔组织,所以当风湿热发生的时候,瓣膜就慢慢的变得增厚粘连,形成一些炎性的改变。瓣膜最后就打不开了,也关不上了。


老年人:


器官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断的老化,心脏为工作了一辈子,瓣膜最辛苦,它要不停的开关保持血液流动。年龄的增大,老化掉的瓣膜会出现不开了,关也关不上了的情况。


吸烟和三高人群:


因为瓣膜是血管的一部分,吸烟、血压高、血脂高等容易引起动脉硬化。所以正常的瓣膜在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发展成瓣膜的病损。


预防瓣膜病靠查体


瓣膜病很“狡猾”,很多患者到了重度还没有症状。在我国,大部分的瓣膜病都是看其他病顺带看出来的,而预防瓣膜病查体很重要。

吴永健介绍:“有意识的进行查体,一旦发现自身瓣膜不够均匀,就及时进行治疗。在三四十岁的时候,通过查体发现瓣膜内出现钙化性病变,就及早用药,提前介入。除此之外,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心脏负担就会少,患瓣膜病的概率也会降低很多。”


手臂内侧三个护心穴位


手臂内侧是手少阴心经的循行部位。心经起于心中,在体内和体表各有一段循行路线,体表是沿手臂内侧后缘一直到小指。心经与心血管病直接相关,主治心、胸、神志方面的疾病,以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掌心热等。心经经气异常,会产生心痛、咽干、口渴、前臂厥冷、麻痛等症。此外,心经还可安定神志、调节心理,治疗失眠健忘、神经衰弱等神经和精神疾病。


疏理心经和检测心功能的最佳时间是11点至13点。两臂各捏揉5~10分钟,重点按揉腕部四穴(神门、阴郄、通里、灵道)各5分钟。长期坚持可辅助调理心慌气短、胸满憋痛、失眠乏力、冠心病、高血压等症。心经上还有三个代表穴位需重点讲述。


掐按神门助眠防老痴


情志不畅会影响睡眠。神门为心经之原穴,即安定心神的门户。临睡前点按此穴有助产生困意,调节睡眠障碍,平时经常揉按还可防治老年痴呆。神门穴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是治疗晕车。神门穴位置很深,需用大拇指的指节内侧用力掐按才能达到一定刺激量,产生治疗效果。


弹拨极泉测心功能


极泉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它不仅可以调节心律,治疗两肋疼痛,还是检测心血管健康的要穴。检测手法是用拇指点按极泉,然后拨动它,拨动时会触及很多“小筋”,并产生向手指传导的发麻感。若麻感明显,说明心经通畅,心血管功能正常;若拨动时只痛不麻也不传导,证明心血管有淤阻;若不痛也不麻,说明心血管系统供血不足。


心痛疲劳按通里


心动过缓的人群大多在通里穴(小指一侧的腕横纹向上1横指处)有压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点。捏拿此穴36次为一遍,捏拿3~5遍,可舒心安神。上班族工作疲惫时,两手握拳,将手腕内侧放在桌子边缘上,从通里穴向手肘方向推,重复30~50次,既可休息大脑,还可疏通心经。


心脏健康会影响大脑的运转


“心脏的跳动与大脑皮层活动之间关系密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熊长明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当大脑接收到心脏泵血信号后,掌管学习、情绪及记忆的区域会输出更多信号,帮人们完成各项“任务”。


可有时,偏偏会有些“敌对分子”来扰乱这种和谐局面,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三个主要风险因素,它们会导致通向大脑的动脉血管壁内斑块堆积,减少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大脑会因缺乏“营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退化。相反,心脏健康的人,由于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泵给大脑的血液不会受到“阻拦”和“污染”,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润”,大脑自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可见,心脏健康对维持大脑思维和意识有积极影响,熊长明教授说,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记住以下护心要点。


不吸烟


研究证实,烟草里的大量有害物质能导致血管痉挛,不管抽烟多少,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建议有抽烟习惯的人,必须戒烟,这不仅是保护心脏的关键,也是重获健康的第一步;不吸烟的人尽量远离二手烟。


不超重


肥胖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俗称“梨形身材”)的人,更应将限腰围当作必修课。建议当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时就应考虑适当减肥,并严格控制好体重。


不高脂饮食


适当的脂肪摄入能为人体提供必需能量,但有些“坏”脂肪会增加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要避而远之,比如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多存在于酥皮点心、炸薯条、奶茶等中。日常除了少吃这些零食外,还应适量少吃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鱿鱼、墨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少吃或不吃培根


研究显示,过多食用加工肉类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将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这是因为它们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更高,且通常用腌制、熏制等手段延长保质期,这一过程会增加更多有害物质。建议日常吃红肉要有节制,平均每人每天摄入不要超过75克;或尽量用白肉(禽类、鱼肉)代替。


少吃盐


研究显示,盐是威胁心脏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所有人每天减少摄入半茶匙盐,冠心病将明显减少。专家建议,每天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减少外出就餐次数,都是控盐的最好方法。


少吃糖


大量吃精制糖可能会导致人体摄入能量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建议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饮料,少吃烘烤面包、快餐和加工食品,烹饪中少放糖等。


学会摆脱压力


压力会提高人体的应激激素水平,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放松,让自己快乐。假期不妨去近郊旅行,接触大自然来释放压力;此外,经常开怀大笑,能让人心情愉悦,弱化压力对身心的影响。


坚持适量运动


运动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提升心肌供血和供氧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安全有效的运动就是步行,每天健步走1个小时,感觉微微出汗即可。每周3~5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熊长明教授提醒,心血管疾病发病趋于年轻化,建议养成定期体检,时常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习惯,尤其是40岁以上、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