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学,又称介入放射学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介入治疗学与传统的内科和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介入治疗的发展史
介入放射学一词,最早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提出。这项技术主要经历了早期探索时期和成熟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1910年,Frank和Alwens对兔和狗进行了动脉造影实验;
1924年,Brook使用碘化钠在人身上做了股动脉造影实验;
1929年,Werner Frossmann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技术;
1953年,Seldinger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之后成为介入治疗的基本操作技术。
成熟发展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1962年,Newton率先用栓赛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
1964年,Dotter使用同轴导管技术,对下肢坏疽的妇女进行了血管成形术,自此介入放射技术进入新的阶段;
1974年,Gruntiz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进行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的优点
整体而言,介入治疗具体准确、安全、高效、适应症广以及并发症少等特点。
介入治疗VS内科治疗
优点主要体现在:药物可直达病变部位,不仅能大幅提高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能因用药量减少而降低全身副作用的发生。
介入治疗VS外科治疗
优点主要体现在:介入治疗无创口或创口小,多数情况下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能完成治疗;对患者只需进行局部麻醉,大大降低了麻醉的风险性;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很小,患者恢复快;相比其他手术,介入治疗对于不耐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同样能起到很不错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的种类
通常来说,介入治疗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前者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和支架植入等,主要用来治疗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后者包括放射性粒子植入、氩氦刀、射频消融和皮穿刺活检等,主要用来治疗肺癌和肝癌等肿瘤。
此外,介入治疗根据疾病所属的系统,还可分为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和骨骼肌肉介入等等。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能采用这项技术治疗的疾病种类有很多,几乎涵盖了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主要疾病。
从其涉及的临床范围来看,主要包括:肿瘤的介入诊疗、非肿瘤疾病的介入诊疗、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疗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
其中在血管性和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领域,介入治疗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血管疾病方面:
包括治疗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动静脉血栓的溶栓治疗、血管畸形以及动静脉瘘与血管瘤的栓塞治疗、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技术、各种血管造影诊断、静脉取血诊断等等。
肿瘤性疾病方面:
包括各种经皮穿刺活检术、各种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术、实体瘤局部灭能术(经皮穿刺瘤内注药术、射频消融术)、囊肿脓肿引流术、造瘘术(胃、膀胱等)、胆道结石和肾结石微创取石术、骨转移或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神经丛阻滞术治疗慢性疼痛等等。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领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已成为现代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