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贴士 ▏“秋老虎”来袭,心脏健康不马虎

2023-08-17

“秋老虎”发生在24节气当中的立秋之后,属短期回热天气,就像一只老虎一样蛮横霸道,所以民间称这段时间为"秋老虎"。一般发生在8-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入秋之后,昼夜温差变大,特别是秋后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闷热难耐,由于暑热容易伤心,热扰心神,人们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等症状。此时,除了仍需加强防暑降温之外,大家应合理安排个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时,生活规律,保证适当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闷热潮湿的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度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脏缺血、缺氧反应加重会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频繁发作,同时也容易出现血压波动较大等情况。同时立秋之后,早晚温差较大,因为防暑时也在不知不觉对心脏进行“冷刺激”,例如:吃冰镇西瓜、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等,这些冷刺激,会让原本处于舒张状态的血管快速收缩,极大增加了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个时节,病情容易出现反复、甚至加重。


图片
图片

心血管病人面对“秋老虎”的预防措施


图片

★坚持测血压、心率


      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会直接影响血管的健康状态。心血管病人一定要时刻监控血压,对于尚未发现问题的老年人,也最好每周测一次血压。同时也要检测心率及心律变化,尤其是有心律失常的患者。


图片


图片

★关注心血管病发先兆


      一些心血管病发作之前是会有一些预兆的,如心梗发作前会有胸闷、暂时心绞痛的症状;而血压骤然升高或下降之前会突然晕眩、恶心呕吐、周身乏力、短暂的眼前发黑等。出现这些先兆时就该提高警惕,提前就医。


图片

★注意保暖


虽说“春捂秋冻”,但心血管病人和有相关家族史的人不要轻易受凉。这时是感冒多发的时候,若上述人群不小心肺部感染,则免疫力下降,也会引起各种心脏疾病,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暖,并积极锻炼加强体质。在“秋老虎”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寒。


图片

★保持充足的睡眠


夏秋交替时昼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要比秋冬季节平均减少1-1.5小时。而且当气温超过25℃的时候,随着温度升高,中枢神经也跟着兴奋,晚上让人入睡困难或者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的减少或不足,会使高血压风险增加,睡眠时间越短,血压越容易升高。


图片

图片

★调整饮食结构


不食或少食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图片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慢跑、游泳、各种球类、散步、太极拳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保健强身。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加大,大家除了防暑之外,也要开始注意防寒了。在傍晚出门锻炼时,要注意携带衣物,在运动间隙进行合理的增减。





鲁亚迅、张碧莹
编辑|张彩芳
排版|秦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