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2年是产学研医融合节奏持续加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不断往创新腹地前进的一年。那么2023年,便是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深化融合,创新成果转化进入爆发期的一年。这些年来,不仅国家药监局加快和加强了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的制修订,不断释放政策红利,先后印发《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让创新产品和临床急需产品“单独排队,一路快跑”。而且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以及行业从业者开始打通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消除前沿理论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壁垒,推动创新技术落地。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我国已累计批准130个创新药品、217个创新医疗器械。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4个创新药、28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尽管行业倍速发展,但要想真正将前沿技术转化落地却绝非易事。医疗创新创业者不仅要应对赛道日益拥挤下,激烈的竞争压力。还需要对自己的项目,以及自身身份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同时解决实验场地、设备、技术转化、商业化、监管、知识产权等问题。可以说,在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前,留给医疗创新创业者们的,必然是一段艰难的上坡路。机遇面前,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才能顺势而上,将前沿技术成功转化落地。
产业创新离不开创新孵化,孵化器成创新医疗器械项目落地必经之路
创新成果转化涉及基础科研、技术突破、科研转化、推广应用、产业升级、服务经济等各个环节。对于初踏上医疗产业版图的创业者而言,每一个环节都是具体且棘手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以避免创新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而这正是医疗创新孵化器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正是因此,在早期医疗市场巨大的产业机遇面前,一些国家率先选择以孵化器模式助力创新成果转化。
如今,孵化器模式也成为了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爆发期背后的力量。
孵化器通常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可以对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并能够链接临床机构、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和产业公司,对科学家的创新项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规划,以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路径,助力企业高速发展。不仅如此,孵化器则还通常设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可以让医疗创新创业者尽快进阶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家。此外,孵化器还将在技术层面给予科学家支持,解决产业资源的问题。而面对最为棘手的落地这个问题,孵化器恰恰能够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并为企业提供资金的获取、团队的搭建以及市场化的链接等等帮助。不过,孵化器的发展模式却是多元的。在如何更好地孵化企业这个核心问题上,不同的孵化器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数据来源:动脉橙果局《全球七大顶级医疗孵化器都在如何“陪伴”初创企业?》
透过图表中的数据,不难发现,各个孵化器尽管路径有其侧重,但所带来的价值却不可否认。例如,自1998年成立以来,The Foundry在23年里累计孵化创建了23家医疗公司。除去近3年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The Foundry在1998—2018年这20年创建的20家公司中,就有超过70%的公司被收购或已经上市。当前,中国各个产业优势地带正积极探索创新医疗器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建立了各自的孵化器模式,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推进,近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也着力打造“健康湾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密合作,发展健康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便是为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精尖医疗器械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而搭建的产业孵化与创投平台。
在推动医疗器械创新落地这件事上,创新中心有着天然优势与基因。
它不仅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先发城市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佛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香港、澳门等城市联通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的基础优势。还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和市场机遇,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环境和合作平台。
此外,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有效衔接,也促进了大湾区优势的集聚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