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心脏最怕这几件事,安稳度秋,做好这几点!

2023-09-26

进入秋天,天气日渐凉爽干燥,没有了夏季的酷热难耐,舒适的气候让不少重视养护心脑血管的老年人放松了警惕。

实际上,秋天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在这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疾病更容易找上门。

秋季心脏有“三怕”
PART1
怕吃太饱

气候凉爽,胃口就好。加上现在正处在秋补的关键时刻,不少朋友就开始大鱼大肉地吃起来了。

然而吃太饱,尤其是吃了大量的油腻高热量食物后,体内的血脂水平很可能骤然升高,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

如果本身冠状动脉就比较狭窄,很容易形成血栓堵塞管腔,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秋季进补最好因人而异,可根据体质适当温补、清补,不要盲目进食太多肉类,烹饪时多蒸煮少油炸,并只吃七分饱。

PART2
怕缺水

缺水也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因为水分不足会导致血液粘稠。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或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

但是水喝多了也不好,尤其是心功能差的老年人,水分过多会增加心脏负担和心律失常的风险。

所以要适量补水,少量多次,随身携带一瓶水。

除了喝水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苹果、梨、西红柿等。

PART3
怕气温波动

季节交替时往往会伴随气温的波动,心血管疾病也多发生在这样的时候。

对于人体而言,交感神经受到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急剧收缩;当温度升高时,血管又会舒张。

忽冷忽热的气温导致血管反复收缩与膨胀,加重心血管负荷和血压的不稳定性,从而易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秋季时,大家要及时根据天气调整着装,以身体舒适为度,不要盲目秋冻或过早添衣。

警惕心脏病早期信号
PART1
频繁耳鸣

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人,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耳鸣,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变化比较敏感,心血管动力学上出现异常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耳内可以得到先兆信息。

因此,45岁以上的中年人如果一周内频繁出现耳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PART2
肩痛

有不少心脏病人常有肩痛的现象,特别是左肩、左手臂酸痛,为阵发性,并与气候无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冠心病人肩痛者约占病人总数的65%左右,这是与血液流动动力学及神经走向有关。

故中老年人发生肩痛,特别是左肩疼痛强烈者,要及时注意自己的心脏情况。

PART3
胸痛

胸痛是心脏病发作的常见症状,心脏病患者表现的胸痛多在劳动或者运动之后,多发于胸骨后,常放射至左肩、左臂。

疼痛时有一种胸部紧缩样感觉,持续2~3分钟,一般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终止,这种症状多为心脏病患者。

PART4
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可能是心脏病发作或者心衰的症状,有些心脏病患者并不会发生胸闷和胸痛,但是会有呼吸急促症状发生。

心脏病发作时,呼吸急促经常会伴有胸闷,也会在胸部不适前发生。

PART5
四肢浮肿

心脏病患者,由于疾病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全身血液回流受到阻碍。长此以往,会导致四肢轻微浮肿。

凡中老年人出现浮肿,应及早求医。

秋季如何养护心脏?
PART1
不要熬夜

长期的熬夜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免疫力下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每年心血管猝死的患者中,很多都是熬夜熬出来的。

PART2
不暴饮暴食

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使人发胖。因此,要忌暴饮暴食。

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饮食上要尽可能少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应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

PART3
适当运动

长期不活动,会导致血压、血糖、血脂更高,体重更胖;加之血液循环也会减慢,更容易发生心绞痛或者诱发血栓,引发心肌梗死。

而适度运动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还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工作。

一定记得每天出去走走,活动活动;可以一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内容综合自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