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时科普 | 《欧洲心脏杂志》指出:心血管疾病新增三大危险因素

2024-04-17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死亡率仍居首位,堪称影响国民寿命的“第一大杀手”。 一说起心血管疾病,大家首先就会想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吸烟等常见的危险因素。 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有这些“病因”——2021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纳入了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 “非传统因素”不容忽视 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酗酒、劳累、情绪紧张等传统危险因素; 但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传统危险因素。2021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纳入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 今年1月,《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感染性疾病三大非传统危险因素增加了代谢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中环境污染又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非最佳气温、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 环境污染 欧洲心脏杂志指出,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非最佳气温、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 1、空气污染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2019年,全球约700万例死亡直接归因于空气污染,其中410万人死于大气空气污染,230万人死于家庭空气污染。 人体研究显示,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与长期空气污染暴露呈正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不受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降脂药物的影响,表明污染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有独立作用。 空气污染物可能会损害胰岛素敏感性,并可能通过包括全身炎症损伤和氧化应激在内的多种途径促进糖尿病的发展。除了长期空气污染物(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超细颗粒物)暴外,道路交通噪音和缺乏绿地等因素累积会明显增加糖尿病风险。 2、气候变化和非最佳气温 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与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长时间暴露于热浪时,体温调节被触发,导致交感神经激活、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加重、内皮功能障碍,代谢和耗氧量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心肌缺血。 3、土壤污染和水污染 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有机化学物质、生物病原体和塑料颗粒的污染,这些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和饮用水,通过氧化应激对全身造成有害影响。水污染可能导致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无机砷已被证明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强、心血管死亡和不良心脏事件(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和不良心脏重构)密切相关。 4、光污染 日本研究显示,夜间的光强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呈正相关。在家庭环境中,夜间光污染与夜间血压升高、高血糖和肥胖显著相关,凸显了其在诱发经典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作用。 暴露在夜间光线下可能会扰乱昼夜节律,从而影响多种体内平衡机制,可能通过睡眠碎片化、睡眠剥夺和应激以及高血压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导致易感性增加。昼夜节律成分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失调被认为是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促成因素。 5、噪音污染 多项研究表明,噪音超过50分贝时,其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与暴露水平相关。50分贝以上的夜间飞机噪音暴露与所有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显著相关。 一项包括对道路和飞机噪音进行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交通噪音每增加10分贝,缺血性心脏病发生风险增加6%(从50分贝的阈值开始)。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也曾组织心血管病学、内分泌学、环境科学以及流行病学等领域专家,制定了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共识指出,空气污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可纠正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光污染、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脏猝死”。 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饮用水,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 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 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是现代人总也避不开的一个问题。 在本次欧洲杂志提出这三个危险因素之前,也有不同机构提出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疾病有直接联系。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曾做过调查,美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抑郁与非致命心脏病或中风之间的联系,超过110000名被诊断为抑郁的成年人,约有1200人患有心脏病或中风。 关于心理压力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哈佛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300个人的群体进行研究发现,那些杏仁核代谢活跃度更高的人更可能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而杏仁核则是大脑中与恐惧和压力相关的区域。 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改变,激素的改变会引起身体功能相应改变。如当压力来临时,血管会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小板数目增多、黏附聚集性增强,增加血粘滞度,促进血栓的形成;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导致心肌缺血。 目前压力几乎覆盖了从小学生到老年人的绝大部分群体,而压力最大的群体莫过于中青年的工作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了。 感染 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感染、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衣原体肺炎、新冠病毒感染都已被证明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 当人体慢性感染时,病原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会促进内毒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LPS/ox-LDL)与β2-糖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β2-GPI/ox-LDL)的持续产生,从而引起血脂异常、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感染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血脂异常就越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肠道菌群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影响。即使在没有其他病原菌感染的情况下,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代谢物(如源自芳香族氨基酸的关键代谢物)通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后,也会产生上述类似机制。 小结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第一杀手,却非常善于伪装,以至于大部分人对它毫不畏惧,比起让人谈虎色变的癌症,人们更能接受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慢侵扰,然而心血管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整个国家因此承担的医疗支出都是不容小觑的。 心脑血管疾病不是生命中的必然选项,只要有健康管理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危险因素,或运用一定的方式化解危险因素带来的伤害,彻底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声明:推文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相关疾病领域的信息,不代表本平台同意其描述和观点。推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能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能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素材整理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请权利人立即与我们联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