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药是指能使痰液变稀,粘稠度降低,易于咳出,或能加速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的药物。
口服后能刺激胃黏膜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兴奋支配支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迷走神经传出支,促进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改善黏液清除功能。腺体分泌的黏液可覆盖于气道黏膜表面,使黏膜下咳嗽感受器及神经末梢所受刺激减少,缓解咳嗽。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氯化铵、碘化钾等。大多具有挥发性,对呼吸道黏膜具有温和刺激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湿化气道,使痰液粘稠度降低。挥发性药物还有微弱的抗菌消炎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桉油、安息香酊、等。痰液黏稠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酸性糖蛋白起主要作用,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痰液的黏稠度。常用的黏液溶解剂按其机制可分为3类➤蛋白分解酶:使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裂解,直接使痰液黏稠度降低。目前临床应用少。➤酸性糖蛋白溶解剂:使痰液中的酸性糖蛋白的纤维裂解,从而降低痰液黏稠度。常用药物包括链激酶、溴己新及氨溴索等。➤二硫键裂解剂:药物结构中具有含巯基的氨基酸,通过巯基与黏蛋白的二巯键互换作用,使黏蛋白分子裂解,同时对脱氧核糖核酸纤维有一定裂解作用,从而降低痰液的黏稠度。常用药物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基半胱氨酸等。为刺激性祛痰药,能刺激胃黏膜,反射地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从而产生祛痰作用。为黏痰溶解剂,具有较强的粘液溶解作用。其分子中所含的巯基(-SH)能使痰中糖蛋白多肽链的二硫键(-S-S-)断裂,从而降低痰的粘滞性,并使痰液化而易咳出。用于治疗浓稠黏液分泌物过多的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病情恶化者、肺气肿、黏稠物阻塞症以及支气管扩张症。➤乙酰半胱氨酸给药(主要在治疗初期)可液化支气管的分泌物并增加分泌物容量。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咳出痰,应进行体外引流和支气管抽吸。为黏液溶解剂,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能使粘液分泌细胞的溶酶体释出,从而使黏液中的粘多糖解聚,降低黏液的粘稠度;还能引起呼吸道分泌黏性低的小分子黏蛋白,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黏痰不易咳出的患者。可增加四环素与阿莫西林的疗效,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慎用。为溴已新在体内的有效代谢产物,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粘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祛痰作用超过溴己新,且毒性小,耐受性好。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哮喘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痰液粘稠、咳痰困难。➤与支气管扩张药(如β2-肾上腺受体激动药、茶碱)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与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强力霉素)同时服用,可导致抗生素在肺组织浓度升高,需注意。与乙酰半胱氨酸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作用于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低粘度的唾液黏蛋白分泌增加,高粘度的岩藻黏蛋白产生减少,因而使痰液的粘稠性降低而易于咳出。口服起效快,服用4小时可见明显疗效。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患者。亦用于术后咳出困难和肺炎合并症。可用于小儿非化脓性中耳炎,有一定的预防耳聋效果。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黏液溶解性祛痰药,标准桃金娘油在上、下呼吸道黏膜均能迅速发挥溶解黏液、调节分泌的作用,并主动刺激黏液纤毛运动,增强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黏液运转速度显著增加,有助排出。此外,标准桃金娘油具有抗炎作用,能通过减轻支气管黏膜肿胀而起到舒张气管的作用。标准桃金娘油对细菌亦具有杀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