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与死亡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介绍,我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约3.3亿,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成为当今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面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严峻挑战,心脏康复应运而生,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概念上讲,心脏康复( cardiac-rehabilitation,CR)是通过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来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进行的综合性心血管病管理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等,各类新药层出不穷,在疾病发作急性期挽救了患者生命,但大部分患者在疾病的缓解期会暴露诸多问题,例如精神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低下、甚至疾病反复加重等,在无法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带来额外医疗负担。而心脏康复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客观问题,实现心血管疾病“防病、治病、控病”的有机统一。
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和心肺功能,强化体能。
减少再住院:减少因心脏疾病引起的住院次数,降低心源性死亡发生率。
控制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进入放松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应该积极进行系统的心脏康复。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
各种心脏病术后:如冠脉搭桥术后、冠脉介入支架术后、心脏瓣膜病术后等。
心力衰竭患者:如慢性、稳定期的心力衰竭患者。
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如早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者。
心脏康复要牢记“五大处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药物处方的规范化在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方面影响巨大。例如冠心病二级预防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等。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与西方医学康复理念“从治病到治人”及“个性化心脏康复处方”不谋而合。从目前的治疗效果来看,辨证的使用中药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可有效改善症状、调和气血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要素,是指在综合评估[如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PET)、六分钟步行试验等]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运动处方(如有氧运动、抗阻运动等)的形式制定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此外,中医传统运动也在心脏康复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较好地弥补了现代医学运动康复形式单一的不足,起到锻炼心肺功能、调和脏腑、通达气血之功效。
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药膳、药粥等形式,利用食物性味来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将药疗和食疗有机结合,以达到辅佐药物、匡扶正气的目的。
心脏康复特别要注意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所以在积极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躯体化自评量表(SSS)、抑郁症状群量表(PHQ)等筛查,识别、关注并干预病人的精神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处方,同时可以配合一些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针灸、五音疗法等),改善患者症状、增强脏腑机能的恢复。
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戒烟的长期获益至少等同于,甚至优于目前常用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也是挽救生命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戒烟的方式也有了新的改变。如心理疗法配合针灸加艾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在抑制烟瘾、消除戒烟后出现的戒断症状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
作者:杨莺
辽宁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