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由谈丨左心耳膜,一种被忽视的先天性心脏病

2023-07-26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3岁,既往有持续性房颤病史,长期接受口服抗凝治疗,本次入院拟行射频消融术。他没有任何外科手术或侵入性手术病史。

术前常规TEE检查,提示左心耳口薄膜样结构,彩色多普勒显示该膜性结构中有细束血流交通。可变光源和透明逼真透照技术(飞利浦公司True Vue技术),显示左心耳呈“鸡翅”形 ,在开口处有一层膜,膜上有两个大小不等的孔。左心房及左心耳内均无血栓形成。

患者术前也接受了CTA检查,其三维体积渲染和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同样提示左心耳口显示了双孔膜样结构,两个孔的面积分别为15.2毫米和24.4毫米。患者成功接受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并维持口服抗凝治疗,随访至今无栓塞事件。


讨论


在众多先天性心脏病中,左心耳发育异常相对是罕见的。目前报道最多的是心耳异构,其次为左心耳缺如或左心耳瘤。随着房颤射频消融和食道超声技术的广泛开展,左心耳膜逐渐在文献报道中增多。然而其流行病学数据并不清楚。

2022年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心血管影像子刊发表过一篇报道,通过对6030例TEE回顾性研究发现,有6例患者合并有左心耳膜(患病率为1/1000)。所有患 者均有房颤(AF)病史,2例在TEE检查中出现房颤。

左心耳膜可以完整覆盖心耳开口导致其闭锁,也可以像本例患者一样合并有大小形态不同的裂口。覆盖不完全的左心耳膜,可能影响心耳排空。其血流动力学类似于外科心耳结扎失败,或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残余分流,可能会促进血液淤积和血栓形成。当然也有作者认为,即便此类患者左心耳内部可能形成血栓,但由于裂口较小,血栓脱落导致栓塞的概率也较小。




左心耳膜可以位于心耳开口,也可能位于心耳体部。由于目前报道的病例较少,该结构是否增加血栓形成及心源性卒中的风险,存在极大选择性偏倚。几乎所有患者均在心房颤动治疗前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能高于目前的报道,故其临床意义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当然,目前也不清楚左心耳膜和房颤发生、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形态学分类,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由于其罕见性,左心耳膜的治疗方案也存在争议。部分非梗阻性的病例(如本例患者),在进行房颤导管消融后,可能依然需要长期的口服抗凝治疗。


图片

作者简介


孔令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孔令秋 医学博士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CCI三期学员 执委 宣传部执行部长

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超声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健康医疗与大数据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心血管预防与治疗青年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介入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老年医学会冠心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BMJ Case Reports》、《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期刊审稿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