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
尤其对中老年来说
更是高危季节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随着寒冬的来临,脑血管病进入了发病的高危时期,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脑中风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接近70%,尤其是在寒冬。冬季是脑卒中的“魔鬼季节”,气温骤降会使体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血管内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增加,血压也会升高,容易带来出血性脑卒中发生。
另外低温会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黏度增高,血流速度变慢,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适当运动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而寒冷的天气使人们户外活动不便,运动量减少,从而诱发脑卒中发生。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差,体质差及年龄大的患者冬季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这些都会继发或者加重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冬季阳气不足,会使人的情绪低落,遇有不顺心的事情更会心灰意冷,《素问玄机原病式》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过度忧思悲伤,“悲则气消”,导致气机郁结,血脉不畅,瘀血阻络,脉络闭阻而致中风形成。冬季天气寒冷,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做好保暖工作。脑卒中高发人群或年龄较大者,冬季不建议晨练及剧烈的运动。可以在太阳出来、气温稍有回升后适当进行快走、慢跑、伸展等运动。
(二)情绪乐观,避免波动
愉悦平和的心情,是预防脑血管病的第一味良药。特别是血压偏高者,易怒易发火,引起血压波动,诱发脑卒中。建议在修心养性的同时,不要参加情绪波动较大的活动,以免激动、精神紧张。
(三)适量饮水,降低血黏度
冬季较为干燥,供暖会使室内愈加干燥。充足的饮水可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不足,对血液的稀释有一定作用,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危险。老年人可在睡前、晨起适量饮用温开水有效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合理膳食,荤素搭配
冬季饮食中肉类偏多,很容易造成血脂在短时间内增高,血液黏稠度随之增加,诱发急性脑卒中。故应少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适当选择植物蛋白及海产品等。如果发现出现偏侧肢体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行走不稳等症状,及时尽快到医院就诊。脑卒中患者可通过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康复,及时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能够恢复良好。
供稿:康复医学科